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为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体育与健康学院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民族教育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努力为地方服务建设贡献力量。
受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邀请,2021年9月6日,体育与健康学院副院长黄咏、教授杨世如,以及潘丽君、汤华两位硕士研究生一同到晴隆县开展民族体育教育与民族文化工作调研。同行的有黔西南州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科长沈起安、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院长谭达顺以及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授团队。

调研组先后到阿妹戚托小镇广场、晴隆六中、“二十四道拐”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到达阿妹戚托小镇,黄咏副院长和杨世如教授一同与非遗科科长沈起安以及“阿妹戚托”传承人文安梅进行亲切交谈,了解到晴隆县主要有彝族、布依族、苗族三大少数民族,彝族有阿妹戚托、回门舞,苗族有唢呐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更详细了解了阿妹戚托舞蹈的历史意义、动作含义、服装以及音乐特点等。


下午4点,调研组到达晴隆第六中学,调研组对学校操场、篮球场等体育场地设施进行考察。随后,调研组与晴隆第六中学校长谢百军、以及校领导班子在校会议室召开座谈会,会上,黄咏副院长和杨世如教授了解了晴隆六中基本情况以及学生课间操情况,对晴隆第六中学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晴隆六中阿妹戚托开展大课间操创编和学科建设工作做出发言。黄院长提出,阿妹戚托开展大课间操需要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因此要建立在科学创编且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来进行打造大课间操,将阿妹戚托大课间操成为一种体育方式,从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进行传承,成为文化载体,不仅达到了体育目的,也达到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目标。杨教授提出三点对策:打造学校文化名片;加强学校与非遗、体育旅游以及与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沟通。并表示:第一,民族的生命力,来源于文化,当一个民族没有文化时,它的生命力就将消亡。第二,学校与非遗、文化和旅游局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学校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基地,也是传承人的阵地。第三,民族文化进校园,若仅靠一个民族中学传承民族文化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依托阿妹戚托小镇更多地宣传阿妹戚托文化。


座谈会最后,谢校长,运用《好花红》的歌词“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茨梨蓬,哪朵向阳哪朵红”,并解释道“哪朵向阳哪朵红”这句歌词更多意义是:谁得到的关注最多则成长最快最好。并表示十分感谢得到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两位教授的关注和帮助,并希望下次能得到更多指导。



夜晚8点,调研组在阿妹戚托小镇观看苗族板凳舞、彝族阿妹戚托、祭火仪式以及篝火舞等活动。


9月7日上午8:30分,在沈起安科长的带领下,调研组前往“二十四道拐”、抗战军事展览馆进行考察。
撰稿人:潘丽君
图片:汤 华
2021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