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培养在社会体育指导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在健身俱乐部、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机构从事社会体育指导或经营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遵纪守法。
(二)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熟练掌握社会体育指导的基本原理,了解专业领域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掌握一项休闲健身运动技能,具备从事专业实践所需的健身指导、活动策划、组织管理等能力。
(四)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专业技术交流,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体育专业的外文资料。
二、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学术道德
应树立法治观念,奉行学术自律,恪守学术规范和职业操守,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不道德的学术不端行为,杜绝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等不良之风,以追求公平公正、传播先进体育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维护我国学位授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专业素养
应具备坚实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 掌握一门外语,熟悉本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知识更新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胜任社会体育指导领域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
3、职业精神
应热爱体育事业,具备职业服务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对所从事的体育职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尽职尽责、尽心尽力,自觉维护职业尊严、恪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二)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1、基础知识
应广泛学习与体育运动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基础知识(教育学、 医学、生物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并能将基础知识转化为个人的学术素养, 为专业学习和体育实践奠定基础。
2、专业知识
应掌握系统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专业知识,通过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选修课和实践训练,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未来的执岗能力。
(三)获本专业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应以提高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社会体育指导领域实践能力为目标,按照学院的具体要求,认真参加实习实践训练,时间累积不少于 1 年。接受研究生管理部门和研究生导师对实习实践全过程的管理和质量评价。实习结束时,认真撰写实习实践报告并提供相关佐证材料,供考核。
(四)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1、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应具有良好的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通过文献查阅、课程学习、学术交流、实习与实践等途径获取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知识、完善技能,以适应未来岗位工作需要。
2、实践研究能力
应能够运用所掌握的体育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社会体育指导领域的典型案例与事例,发现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归纳、分析、总结等有效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案。
3、专业实践能力
应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独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決体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各类体育实践活动,具备一项以上较高水平的运动技能,了解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熟悉社会体育指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社会体
育活动的规律和方法,具备从事专业实践所需的健身指导、活动策划、组织管理等能力。
三、学习年限
根据具体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攻读体育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学习年限为 3—4 年。
四、课程设置与考核方式
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领域核心课;非学位课程包括选修课和实践类课程。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 41 学分。其中
学位课程 26 学分,即公共基础课程 12 学分,专业领域核心课程 14 学分; 非学
位课程 15 学分,即选修课程 6 学分,其它教学环节 9 学分。
(一)公共学位课(12 学分) 1、自然辩证法(2 学分)
2、逻辑学(2 学分)
3、英语(4 学分)
4、计算机(2 学分)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 学分)
(二)专业领域核心课(14 学分) 1、社会体育学(3 学分)
2、健身理论与实践(3 学分)
3、运动处方(3 学分)
4、大众体育管理(3 学分)
5、专项技能(2 学分)
(三)选修课(6 学分)
11 门选修课程,修满 6 学分。
1、体育科研方法(1 学分)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1 学分)
3、体育数据处理与方法(1 学分)
4、体育教材教法(1 学分)
5、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1 学分)
6、运动伤病的防治与康复(1 学分)
7、体育运动项目实践(2 学分)
8、体适能评定与方法(1 学分)
9、体育经营中典型案例分析(2 学分)
10、运动休闲项目概要(1 学分)
11、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1 学分)
(三)其它教学环节
其它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践课和学术活动,为必修环节。其中,教学实践课为 8 个学分,学术活动为 1 学分。
1、教学实践课
社会体育指导领域的教学实践课是指学生通过到健身俱乐部、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机构从事社会体育指导或经营管理工作实习或工作实践,培养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参加教学实习或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习结束后,学生撰写实习或实践总结报告,通过实习所在单位的评定后获得相应的学分。
2、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的形式为做学术报告、参加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学术论坛、作品展、艺术活动以及各种专题讨论等。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 12 次以上的学术
活动,每学期不少于 2 次,其中包括必须参加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讲座 3 次,
本人做学术报告或讲座 1 次。每次学术活动后须写出 1500 字以上的总结,并填写《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交导师签名认可后并评定是否“合格”。12 次总结都合格方可取得 1 学分。
表 1 2019 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社会体育指导领域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 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
|
00000017 |
综合英语一 |
2 |
54 |
1 |
考试 |
必修课 |
|
|
|
|
|
|
|
|
|
学位 课 程 |
公共基础课 |
00000018 |
综合英语二 |
2 |
54 |
2 |
考试 |
必修课 |
0000000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研究 |
2 |
36 |
1 |
考试 |
必修课 |
00000005 |
自然辩证法 |
2 |
36 |
2 |
考试 |
必修课 |
01200001 |
逻辑学 |
2 |
36 |
1 |
考试 |
必修课 |
01200002 |
计算机 |
2 |
36 |
1 |
考试 |
必修课 |
专业领域核心课 |
01204003 |
社会体育学 |
3 |
54 |
1 |
考试 |
必修课 |
01204004 |
健身理论与实践 |
3 |
54 |
1 |
考试 |
必修课 |
01204005 |
运动处方 |
3 |
54 |
2 |
考试 |
必修课 |
01204006 |
大众体育管理 |
3 |
54 |
2 |
考试 |
必修课 |
01204007 |
专项技能 |
2 |
36 |
1 |
考试 |
必修课 |
非 学 |
选修课 |
01204008 |
体育科研方法 |
1 |
18 |
2 |
考查 |
需修满6 学分 |
01204009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 |
1 |
18 |
1 |
考查 |
01204010 |
体育数据处理与方法 |
1 |
18 |
2 |
考查 |
01204011 |
体育教材教法 |
1 |
18 |
1 |
考查 |
01204012 |
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 |
1 |
18 |
1 |
考查 |
01204013 |
运动伤病的防治与康复 |
1 |
18 |
2 |
考查 |
01204014 |
体育运动项目实践 |
2 |
36 |
2 |
考查 |
01204015 |
体适能评定与方法 |
1 |
18 |
2 |
考查 |
01204016 |
体育经营中典型案例分析 |
2 |
36 |
2 |
考查 |
01204017 |
运动休闲项目概要 |
1 |
18 |
1 |
考查 |
位课 程 |
|
01204018 |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
1 |
18 |
2 |
考查 |
|
其他教学环节 |
教学实践 课 |
01204019 |
在实习基地导师指导下完成 |
8 |
|
3- |
考查 |
必修 |
|
|
|
4 |
|
|
学术活 动 |
00000011 |
学术活动 |
1 |
|
1- |
考查 |
必修, |
|
|
|
6 |
|
共 12 次,每 |
|
|
|
|
|
学期 2 |
|
|
|
|
|
次。 |
总计 |
|
|
41 |
|
|
|
|
(四)“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课程安排
1、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调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的通知》(教民厅〔2017〕5 号)文件要求,自 2017 年起各高校录取的“骨干计划”新生直接进入招生学校进行基础强化学习。2017 级及以后的少干研究生均须参加单独开设的“基础强化”课程,不计入应修的总学分。
2、学科负责人为少干研究生制定课程计划。所制定的课程计划应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设一门学科基础理论课和一门学科基础方法课,学分为 2 学分(36 学时)或 3 学分(54 学时)。所开设的学科基础专业课的名称、内容,不得与少干研究生在硕士三年期间所开设的课程重复。
研究生院为少干研究生在第三学期开设两门公共基础课,分别为大学语文和民族理论与政策,学分均为 3 学分(54 学时)。
3、成绩及时归档,体育与健康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秘书将其存入研究生个人档案。
少干研究生的这四门“基础强化”课程须在答辩前修完,取得规定学分。
(五)同等学力考生、跨专业考生课程安排
1、同等学力考取的体育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两门课程;
2、非体育专业(不包括体育相关专业)考取的体育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
《体育概论》和一项运动实践类课程;
3、如既是同等学力,又是非体育专业(不包括体育相关专业)考取的体育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概论》和一项运动实践类课程。
4、以上补修课程随本科生上课。不计学分。但须考试合格。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试考查两种,学位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试,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必须含有笔试。
(七)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60 为及格,学位课程低于 70 分者不能申请学位。
(八)学位课不及格或达不到申请学位者,可申请重修。
五、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修满规定的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社会体育指导领域论文的工作时间不少于 1 年,具体按照《贵州民族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1、学位论文选题要求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社会体育指导领域论文的选题力求反映本专业领域的国 内外学术动态,研究目标明确,须紧密结合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方面的工作需要, 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注重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
2、学位论文形式要求
学位论文可以是实验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案例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形式。
3、学位论文规范要求
实验研究报告的体例结构:选题背景及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研究)或调查资料及数据分析(调查研究)或理论及资料分析(文献研究)、结论与建议。
案例分析报告的体例结构:案例背景及文献综述、相关概念说明、案例描述、问题提出、案例分析、案例启示与总结。
方案设计的体例结构:设计背景及文献综述、设计的必要性设计报告(理念、框架或技术路线、方法和内容等)、设计的可行性分析、总结(设计的创新点、优缺点、展望及建议)。
4、学位论文水平要求
学位论文须符合体例结构规范,应做到研究问题明确,研究内容充实,方法科学、合理,观点明确,逻辑清晰,阐述准确,图标规范,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实验数据、视频资料等附录齐全,参考文献充足,基本涵盖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所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
学位论文或报告正文篇幅不少于 1.5 万字;应保证有 1 年以上的时间认真撰写专业学位论文。
(二)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名与本领域相关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
(三)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贵州民族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六、培养方式
(一)体育与健康学院、导师和社会体育指导领域负责人共同做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工作,社会体育指导领域导师组由 5 人以上成员组成,在社会体育指导领域负责人带领下集体把关,协同指导,按学校统一规定的时间和要求,认真组织好专业课的教学与考核、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论证、中期论文检查、社会实践、学术活动、论文评阅、预答辩和答辩等工作,严格进行考核,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实行导师负责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一位导师来自校内,另一位导师来自校外的实务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内长期从事本专业领域相关的管理者或高级技术人员,以校内导师为主。
(三)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制定出具体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社会体育指导领域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严格按照培养环节完成培养工作。
(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社会体育指导领域研究生要积极参加校、院和学科点组织的政治学习、学术活动及各项集体活动。学院要严格要求和全面关心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社会体育指导领域研究生的成长,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社会体育指导领域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
(五)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社会体育指导领域研究生的培养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课程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注重培养研究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体育指导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课程学习采用讲授、研讨、案例分析、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实习等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和专题讲座。课程学习可采取讲授、研讨、案例分析、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法,一门课程可安排多位教师授课。
(六)相关培养环节时间安排:
1、制定硕士研究生个人计划。在入学 2 个月内,依据培养方案,导师与研究生共同研究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经社会体育指导领域负责人批准,报送体育与健康学院审核备案。
2、文献综述报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前,第三学期初(10 月初)向社会体育指导领域导师组做一次与学位论文有关的文献综述性学术报告。
3、中期考核。第三学期(10 月份,月底之前完成)对所属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完成及政治思想情况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工作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4、开题报告。第三学期(12 月份,学期结束之前完成)中期考核合格者,须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经社会体育指导领域导师组审核通过后,报送体育与健康学院备案。
5、专业实践。实行双导师制,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进行,实践时间至少
1 年。硕士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校内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在校外体育俱乐部、场地管理中心、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体育文化中心以及各类健身俱乐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健身指导、活动策划、组织管理等社会体育指导领域实习或工作实践不少于 1 年。通过观摩、跟岗、顶岗等方式等方式参与社会体育指导领域相关的实习或工作实践,接受与职业发展相适应
的实习、实践训练,强化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实践结束要求提供各类材料,由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合格者记 8 学分。
6、学位论文中期报告。第五学期(10 月份,月底之前完成)研究生须做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报告,对照个人研究计划,由社会体育指导领域导师组审核, 不合格者延期半年申请学位。
7、预答辩。第五学期(12 月份,学期结束之前完成) 研究生须进行学位论文预答辩,不通过者不能参加论文育审。
8、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第六学期第一周至第二周,在提交学位申请材料前,进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不通过者不能参加论文盲审。
9、学位论文外送盲审。第六学期第三周,组织对学位论文进行盲审,不通过者不能参加论文答辩。